土家族的神仙草,黄酮之王——藤茶

Beautiful spring day

龙须茶

藤 茶

藤茶俗称龙须茶、端午茶、神仙草等,为我国传统的代用茶,具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由葡萄科蛇葡萄属木质藤本植物显齿蛇葡萄茎叶制成。我国藤茶原料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和云南等地。研究表明,藤茶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多糖类和多酚类化合物,藤茶具有抑菌、降血糖、抗炎、抗高尿酸、保肝等功效。

·ONE·

活性成分研究

  • 黄酮类化合物

藤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丰富,约为43.4%〜44.0%,这也与其药用价值密切相关。藤茶中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多种其他茶类。Zhang等分析了四种凉茶的黄酮含量,发现以藤茶总黄酮含量最高[(1.89±0.06)mg/g],其次分别是山苦茶[(1.08±0.007)mg/g],甜茶 [(1.014±0.01)mg/g] 和青钱柳 [(0.582±0.023)mg/g]。有报道熟普洱茶中总黄酮含量为(1.7±0.03)mg/g ,也低于藤茶黄酮含量。现阶段从藤茶中分离鉴定出的黄酮类化合物已达到 31 种,其中二氢黄酮醇类的 DMY 是黄酮类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组分。

  • 酚酸类化合物

酚酸类在藤茶中含量居于第 2 位, 约占20%。酚酸类化合物如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没食子酸乙酯等也是藤茶发挥生物活性作用的关键成分。

  • 多糖类化合物

藤茶中富含多种水溶性多糖,主要成分包括甘露糖、木糖、葡萄糖等。陈倩等使用苯酚硫酸法检测藤茶嫩叶部分多糖质量分数为 2.03%,低于张媛媛等检测出绿茶中的茶多糖质量分数(6.37%),而库尔班等研究显示,在 85 ℃的最佳提取温度下,砖茶多糖的质量分数为 0.86%,红茶多糖的质量分数为 1.26%。

  • 其他

藤茶富含 17 种氨基酸,含量约为 5%,其中包括 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此外,藤茶还包含 γ-氨基丁酸、蛋氨酸等特殊氨基酸,以及对藤茶口感有显著影响的天冬氨酸。藤茶中不仅含有黄酮类物质、多酚类物质、多糖类物质以及氨基酸等活性成分,还含有以叶绿醇、正十六酸以及雪松醇为主的挥发油成分,而在安化茯砖茶中,最主要的挥发油成分为水杨酸甲酯、芳樟醇、棕榈酸。

··· ···

·TWO·

药理作用研究

  • 抗氧化作用

研究表明,藤茶具有显著的抗氧化能力,能有效中和自由基,从而减少生物损伤。

李雪晖发现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DMY 能有效清除 O2-·、·OH、过氧基(ROO·),且呈现剂量依赖性。清除程度最高分别为 90%、64% 以及 88%。为了阐明 DMY 在细胞中的抗氧化机制,Xie 等研究了 DMY 对 NAD (P)H 醌氧化还原酶 1 (NQO1)表达的影响。NQO1 是肝脏中典型的抗氧化酶,受 Nrf2/Keap1 通路调控。藤茶中主要化合物 DMY 可能通过激活 Nrf2/Keap1 途径发挥抗氧化活性。

此外,藤茶多糖在器官水平能抑制肝脏丙二醛的产生,而藤茶多酚可以上调小鼠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总抗氧化力水平。

  • 抗感染作用

抗病毒方面,刘淼淼等发现杨梅素及 DMY 在体外能有效地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复制,这主要是通过影响流感病毒 PB2cap 蛋白来改变病毒核蛋白的活性,并通过 Toll 样受体信号通路来调控因流感病毒感染而引发的过度炎症免疫反应。

为研究藤茶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效果及机制,张丽慧等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藤茶黄酮类化合物抑菌的关键成分和核心靶点,通过 GO 和 KEGG 通路富集筛选分析关键信号通路,并对核心靶点和关键成分进行分子对接;以代表性成分—二氢杨梅素进行体外的抑菌研究。

网络药理学结果发现:藤茶黄酮类化合物抑菌的关键成分有 7 个(二氢杨梅素、杨梅素、山奈酚等)、核心靶点有 5 个(PTGS2、TNF、AKT1等)、关键信号通路有 23 条(TNF 信号通路和 C 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等),同时关键成分和核心靶点间有较强的结合力。

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对沙门氏菌 3 和沙门氏菌 5 的抑菌效果较为明显,其 MIC 和 MBC 浓度分别为 5 mg/mL 和 10 mg/mL,且可造成细菌质壁分离、细胞壁和细胞膜等变化,破坏细菌形态。

结论:藤茶黄酮类化合物可能通过二氢杨梅素等成分作用于 PTGS2 等靶点,进而调控 TNF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通过机体或直接破坏细菌形态,进而发挥抑菌作用。

  • 抗肿瘤作用

王枝等采用CCK-8、平板克隆实验观察藤茶总黄酮以及藤茶总黄酮联合索拉非尼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在线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核心作用靶点,并对藤茶总黄酮与核心靶点亲和力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藤茶总黄酮以及藤茶总黄酮联合索拉非尼对靶点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的影响。

细胞实验显示,藤茶总黄酮能够降低肝癌细胞活力( <0.01),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与单用索拉非尼组比较,藤茶总黄酮联用索拉非尼能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藤茶总黄酮联用索拉非尼处理后p-Ak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Bcl-2蛋白及mRNA的表达也明显降低,抗凋亡蛋白Bax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实验结果表明,藤茶总黄酮通过影响Akt磷酸化以及Bcl-2、Bax的表达发挥增敏索拉非尼抗肝癌的作用

  • 降糖与降脂作用

王楚婷研究在体内外分别建立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 小鼠模型和油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探讨 TF 改善 NAFLD 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TF 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 AMPK/mTOR 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自噬减少脂质堆积和改善肠道菌群紊乱。

......

··· ···

·THERE·

制茶工艺及

香气成分研究

  • 制茶工艺

1.原料采摘、挑选、摊放。

采摘时中需保持藤茶芽叶的完整性、新鲜度,人工采摘顶端新鲜的芽尖,采摘长度 5~10 cm。挑选新鲜、完整、无病虫害的芽尖。将茶叶分开平摊在簸箕上并放在通风处风干表面水分,使芽尖表面轻度萎缩。

2. 炒青。

将炒青锅先预热,用测温枪测量锅底温度,达到温度后将摊放后的茶叶放在锅中炒青,炒青过程中藤茶的青臭味散失,香气逐渐形成。注意严格控温,抛焖结合,多抖少焖。

3. 揉捻。

将茶叶放入簸箕中进行揉捻,揉捻过程中茶叶组织状态的变化由片状到条形过渡,揉捻至茶叶成条状较多,叶片表面出现雾白色浆液即可。

4. 发酵、干燥。

将揉捻后的茶叶放在泡沫盒中常温下发酵,在夏季常温下晾晒,至成品表面干燥且有明显的白霜,然后经精制和包装得到成品。

  • 香气成分:

邓文连等采用 HS- SPME- GC- MS 对上述试验所得藤茶样品进行香气成分分析,检测出七大类共 33 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烯烃类物质 10 种、烷烃类 6 种、醇类 4 种、酮类 1 种、酯类 3 种、醛类 2 种、其他类 7 种 (烷烃杂环化合物)。在检出的组分中 β - 紫罗兰酮、壬醛、反式 - 2 - 己烯醛、1 - 辛烯 - 3 - 醇属于藤茶的特征香气成分,这些成分构成了藤茶的花香和果香风味。

  • 最佳冲泡条件

藤茶在冲泡品饮时不应洗茶,多种活性成分在冲泡时间 25 min、冲泡1次时溶出率可达80%以上,冲泡2次时溶出率可达95%以上。

张朝阳等实验结果表明,(2R,3R)-二氢杨梅素、(2S,3S)-二氢杨梅素、花旗松素、多酚的含量随冲泡时间的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含量最高时冲泡时间均为30 min;杨梅苷、可溶性糖的含量随冲泡时间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逐渐趋于平缓的趋势,含量最高时冲泡时间分别为6 h、8 h;杨梅素的含量随冲泡时间的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含量最高时冲泡时间为24 h,7种活性成分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均随冲泡次数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主成分分析共提取特征值大于 1 的主成分 2 个,方差累计贡献率98.225%,同时建立活性成分评价模型Y=0.761 79Y1+0.220 45Y2。藤茶冲泡时间为30 min时,活性成分综合评分最高,冲泡2次(每次25min)时,多种活性成分溶出率达95%以上。

......

··· ···

微信号J-nuomi

邮箱986868471@qq.com

·参考文献·

[1] 陈胜,等. 藤茶活性成分、质量控制及药理作用研究综述[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25(4):28-31.

[2] Zhang J,Lv J L,Zhuang G D,et al. The evaluation of the phytochemical profiles and antioxidant and α-glucosidase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four herbal teas originating from China: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queous and ethanol infusions[J]. Foods,2024,13(11):1705.

[3] 王丽,邵金良,魏茂琼,等 . 普洱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方法[J]. 江苏农业学报,2016,32(6):1410-1415.

[4] 刘淼淼 . 杨梅素及二氢杨梅素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初制的研究 [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8.

[5] 张丽慧,王丹丹,孟艳林,等.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实验验证探讨藤茶黄酮类化合物抑菌的效果和机制[J].食品科学. https://link.cnki.net/urlid/11.2206.TS.20250305.1135.034

[6] 王枝,王瑾,郑国华,等. 藤茶总黄酮增敏索拉非尼抗肝癌作用机制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27(1):13-17.

[7] 王楚婷. 藤茶总黄酮改善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的作用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24.

[8] 邓文连,邓 建,翦 林,等. 藤茶传统炒青工艺条件优化及其香气成分 HS - SPME- GC- MS 分析[J].农产品加工,2024(11):109-114.

[9] 张朝阳,陈 芳,黄忠浩,等. 不同冲泡时间和次数对藤茶活性成分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24,55(5):767-773.

声明

  • 文章中涉及功效相关描述均有对应的数据支持,囿于篇幅限制无法全部刊登,如需数据来源,可向作者索取。

  • 此公众号中全部内容仅为一般性参考。读者不应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中的任何信息采取行动。此公众号运营方将不对任何因采用文章内容而导致的损失负责。

  • 文章中插入的图片不涉及到商业行为,仅限交流,并标明了出处,没有来源的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联系邮箱:986868471@qq.com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